首页 > 走进客家 > 人文客家
关于客方言的形成

发布日期:13-05-22

陈修

客方言形成概况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县话为代表。梅县,这个名字为后起。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载,梅县在南朝齐时,开始称程乡县,是时有南齐时人程旻(min)居嘉应州义化乡,后人思其德,名其乡日程乡,名其县为程乡县。到了后晋,程乡县原隶属广州义安改隶属为南汉国时,始置恭州(敬川),及至宋代隶属广东路,始改恭州为梅州。宋时几经改置,至明清时又复称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至于称"嘉应直隶州省程乡县"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到嘉庆时,嘉应州升为府。直至民国,隶属广东省,废嘉应州改称梅州,后改为梅县。今梅州市含七县一区,即梅县、兴宁县、五华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江区,均操纯客方言。梅县话是客家话的代表。

梅县的命名,起自民国。据《梅县市文物志》所载旧制沿革,梅县应当包括旧称三十六堡,即今现属梅城及城郊区、长沙、水车、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瑶上、大坪、石扇、西阳、白宫、丙村、雁洋、城东、松口(含松东、松南)、白渡、隆文、桃尧、松源等区。这些区与区之间的语言,其大系当然属梅县音系,可是微有差别。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样形成的?这就得寻根问祖了。

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据一九一二年梅县焕文阁出版《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战乱"移徙于汀赣之间"后转至广东,到了宋末,梅县一带旧时客族,"遭元兵屠戮殆尽",待元乱已定,复出汀赣之间"转徙于梅"。清诗人黄遵宪《梅州诗传序》云:"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守其语言"属什么语言?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容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梅县客家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见《梅州诗传•序》)。

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日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方言一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文章节选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1990年3月 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