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客家 > 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价值观念的继承与现代转换

潘先伟

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被绝对化,片面化,宗教化,那么它真正的价值就会被阉割变成僵死的教义。文化虽然是超有机体的,但它始终以社会作为载体,随着社会的有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退和更新。作为客家文化的母体文化汉族文化,正受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潮流冲击和挑战,客家民系文化价值体系理所当然地面临着强烈的挑战。客家文化要顺应中国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改变价值方向,同时不能丧失客家民系的真正精神,真正价值,那么,它的价值体系在哪些方面值得继承和急需转换呢?

就继承方面来讲:应该继承客家人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精神;继承勇于开拓,逐雄天下的拼搏性格;继承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继承求学上进,崇尚文化的儒雅风气;继承勤俭纯朴,热情待人的客家民风;继承"天下客属是一家"的亲切感,凝聚力;继承"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三乡美誉。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成份之同时,我们需对客家传统文化进一步反思。

首先,客家传统文化价值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一些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心理在面对现代多变的世界价值信息系统时,陷入了价值迷惘和价值混乱状态。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客家青年涌向"金三角"或其它特区,其自我价值认识系统受到外界各种信息影响,刺激。特别是副文化或亚文化价值的渲染,使得新一代客家青年价值心理构建更加迷惘和复杂。

其次,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客家山区,其文化价值体系有着很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保守自据,妄自尊大,安适自得,知足常乐,求稳怕乱,这些观念和现代化的效率观、市场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等不相适应,与开放的、外向的、多元的世界价值取向是对立的。

客家山区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远落后于广东其它特区;另一面,客家传统文化是宗法家庭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一定宗法关系,因此,其文化性格中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自然的血缘群体性质,其价值选择和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受着血缘关系的支配。生产组织、权力分配,管理经营都受着宗族关系或宗派关系远近亲疏所左右。文化价值哲学认为:经济愈不发达,社会关系愈受血缘关系支配,其文明程度愈低下,文化就愈不能从血缘关系中抽象出来,因而价值思维也就愈有非理性。如客家山区农村流行的极端的祖宗观念,传宗接代观念,家庭观念,及城市的权力意志,唯我独尊等,严重束缚了客家人的思想和精神。

客家传统文化核心一一儒家伦理品德泯灭人的天性,阻止个人价值的实现,束缚人的才能发挥和个性形成。儒核是:"仁",仁则爱,爱则和,和则忍,不管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客家人的耐苦、耐烦、耐训的"隐忍"人格是超常的;被人打了"忍",被人骂了"忍",被人撞了车"忍",被人用膺品骗了"忍",面对街上脏、乱、差的秩序"忍",饮料产品百分之七十以上不符合标准"忍",别人用绳子勒在脖子上,只要不被勒死而仅剩一口气也"忍"......客家民系心理深层结构中的"忍"在历史上融合了岭南诸越民族,优化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在今天却成了客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障碍。"隐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步的表现,客家人"自我意识"被"隐忍"等儒家规范所抹杀。因此,儒家传统文化的"仁"、"礼"、"忍"培养出中国人的普遍人格长期是"自我萎缩型人格",客家的普遍人格同样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要克服封闭、保守、宗法、隐忍的一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客家文化价值体系需要重新构建,客家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悖谬需要摒除,客家群体意识需要不断变革、再造、开拓、发展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新的客家文化精神,让传统的、礼俗的、封闭的客家文化价值体系转化为现代的充满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开放型的文化价值体系,并用新的文化精神和时代哲学构建客家人现代价值意识,造就新的人格,新的力量。要实现这一伟大而又复杂的转变,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重树"文化之乡"美名

梅州是客家人之中心,自古学风浓郁,人文极盛,"人文秀区"闻名遐迩,登科榜首者不胜枚举。而现代"文化之乡"却渐已失色,好学尚文之风已成历史。因商品经济强烈冲击,众多青年为寻求个人眼前利益而辍学谋生。即使有知识、有.文化、有事业的青年人也不断外流到"金三角"或"黄金海岸"。梅州籍毕业的高层文化之士不愿返乡,即使本地嘉应大学学子也相当部分怀着勃勃雄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梅州外流人员78万人次,每年中小学辍学的l万多人①,而梅州本地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如梅州市丰顺县经委系统的国营企业,具有大中专水平的人员不足职工的3%②。据统计,梅州大专人数每万人为84.8人,约为广东省平均133.8人的63.9%,1990年人口普查情况表明,全市文盲,半文盲人数仍占19%左右。在农业劳动力中,妇女劳动力和老弱劳动力占了半数以上。可见,梅州人才稀缺,"文化之乡"已失去了昔日的瑰丽,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成了严峻的现实。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恶性循环:人口剧增,土地骤减,森林、水土资源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调,环境意识淡薄,科技落后,整体经济难以腾飞。

为此,提高梅州人的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各部门应着力培养一批批本地建设人才,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增强人才观念,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梅州客家人文中心"文化之乡"早日回归,不能让客家人文中心徒有虚名。

二、克服"山地意识",勇于开拓奋进

梅州及其他客家地区多属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然而梅州贫困落后不仅仅是地理环境闭塞,与世代相袭的山地观念分不开。所谓"山地意识"指伏居深山群体意识已成为一种浑浑噩噩的睡眠意识,民期的"农业--宗法"的社会结构使群体心理机制积沉了一种心理定势和惰性,其明显标志是"封闭性、保守性、超稳性"。改革开放尽管已十几年,相当部分客家人依然十分保守,求稳怕乱,缺乏开拓精神。客家人原来那种吃苦、开拓、敢想敢干的精神已成为历史,已属于转辗迁徙的先民;而今客家人软弱,没有个性,贪生怕死,拈轻怕重,固步自封,见利忘义等副人格特征随处可以发现。

三、破除旧的价值观念,重建新的客家人格

客家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不少非理性副价值观念严重束缚客家人的意识革新,如宗法观念、等级观念、拉帮结派、小农意识、安贫乐道、嫉贤妒能、崇尚中庸、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当代客家人崇拜祖先,崇拜英杰,甚至把朱德、邓小平这些已"川化"的四川人;毛泽东己"湘化"的湖南人,李登辉已"台化"的台湾人;韩素音、李光耀已"洋化"了的外籍人统统纳入客家人之列以示炫耀,而怎样继承英杰优秀品质,精神仅挂在唇边而已。当代客家人其凝聚性远不如先民,拉帮结派、尔虞我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境和情势充斥城乡各隅,世界客属"恳亲会"那仅是海外客属推动团结的一个良好心愿或象征罢了。

当代客家人礼仪比先民更繁琐复杂,但渗透着强烈的虚伪性。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没有真正继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没有在传统文化中开拓、发展新的职业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精神,不少人一味追求利润,拼命挣钱,失去了价值取向,变成了穷奢极欲的自我满足;有些是在"礼仪"掩盖下的巧取豪夺,没有先民的坦与诚,有的是野蛮的归复,斯文的扫地,客家文明的倒退。

建设新的客家人格,不仅仅在于发展物质文明,同时要振兴客家文化精神,建立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符合现代客家人道德规范和时代哲学。弃农经商、弃文经商、弃教从商、官商结合、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职业伦理道德精神和强大明确的价值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意识。因此五、六十年代的物质匮乏,人们精神丰富,人情浓郁;八、九十年代物质进步,人们精神衰退,真情难觅,关键在于此。精神向上、思想统一、社会和谐、人民安乐,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要构建这种高层次的客家群体理想的普遍人格,则需要每一位客家人共同努力,将自身从萎缩型人格转化为创造型和开拓型人格。

要实现客家文化价值体系现代转换,必须使它处于开放体系,使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不断实现。要打破传统的宗法性关系和社会群体结构,培养新的群体力量。要发展科学,提倡理性,以密集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促使山区个体农业文化转向为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文化,乡镇工业文化转化为现代工业文化。

总之,客家文化价值体系充满了矛盾,冲突,客家传统文化精神已经衰微。全面透视,反思,评判客家文明,促使客家文明的再次崛起和复兴是每位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①《嘉应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78页。

②《嘉应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81页。

③本文参考了司马云杰的《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文章出自《客家文化研究辑刊》1993年 第2期(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