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客家 > 客家民系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良好、积极的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良好、积极的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传统的伦理道德孝道精神,其主要体现在尊长,其次是不辱,再次是能养等几个方面。

尊长,是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推广为睦姻睦族,进而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全忠。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尊重、敬爱上,一方面是追源溯本,感恩戴德,即使离开了家庭到异地甚至远涉重洋海外,在外都是节衣缩食,积聚银两,从万里之外寄回财物,恭敬父母长辈乃至兄弟姐妹,使长辈在故里乡间,早晚不感寂寞,心灵不觉空虚。就是长辈百年归天后,总是以建母亲堂、念祖亭,或建贤母桥、怀祖路等形式,以寄托对先辈的怀念;另一方面是树立和谐文明的良好模式,使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有一个维持的精神力量,永远和睦欢乐,并以此相辅相成地促进社会的安定与民族的团结。

不辱,就是不玷污自己,不作称霸一方之事。即使是一生持躬处世,都是光明磊落,不使长辈父母蒙羞。

能养,亦是菽水承欢,晨昏定省,使堂上能生活安定,欢畅舒心,无忧无虑,去享受儿孙天伦之福、颐养乐融的天年。

在这上述三者的关系上既有区分,更有联系,以尊长、不辱为目标,从能养做起。

时至今日,客家人始终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出现在中华民族之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尊孝精神的产生,一是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悠久的中国历史和传统优秀的文化美德不断注入而逐步扎根完善的。其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崇奉孔子学说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客家人原本是中原汉族人,是以冠士族的后裔,崇拜儒家思想。这些尊孝思想来自儒家的学说,如《增广贤文》中"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人之伦,父子恩"、"孝通经、四书熟"、"扬名声、显父母"等这些观念上。其次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创立的。老子主要有影响的著作是《道德经》如"道中道"等,这一学说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的思想,都与孝道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二是客家人的祖先担当为国为家的重任,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形成可敬可亲可佩的形象。<一>客家人在战乱、灾难中不断迁徙过程中深深认识到,长辈父母为国家为家庭的兴衰成败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特别是为国家兴亡大事,为创家立业的奔波,在政治经济上不辞劳苦,肩负重任起到顶梁柱的作用。<二>长辈父母艰辛担负起家族中的统筹作用。含辛茹苦抚育子女,不分彼此赡养老辈,携带孤寡,形成温馨家庭的保护神。<三>长辈父母在维系邻里社会关系中起到主要作用。对待三亲六戚、姑姨姐妹,做到和衷共济、"荣辱与共",在乡间故里起到了和邻睦族的作用。这些都铭刻在晚辈心间,形成高大瞩目的形象,而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三是客家人尊敬祖宗,不断丰厚其文化内涵。客家人离开了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摇篮的祖宗基业,四处漂泊,但他们持守着"行莫丑于辱先"的文化信念,背负祖骸,筚路蓝缕,在五岭荒芜中,大启山林开基创业,大建家园,却恪守着"尊祖、睦族"的历史传统,并在坎坷的移垦岁月中改造并弘扬了儒家文化精神,尊敬祖宗、追孝先人,而且立足于自律、自尊、自强,将中原先祖的世德懿行转换为客家文化的"世泽"、"家声"。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的文化底蕴之深,从而带来"枝繁叶茂"的伦理道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