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客家 > 客家民系
岭南写真:百年不倒石楣杆 彰显客家人文精神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则越高,花饰也越多越精致。”朱迪光说。
       在梅州市大埔县茶阳村采访,记者看到,孙中山的好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的故居“敬爱堂”门前高高竖立着5根饱经沧桑的石楣杆。“这几根石楣杆立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这也表明邹鲁家族至少有5人考取过功名。”朱迪光说。
       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个人或家族的荣誉,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