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客家 > 人文客家
深圳滨海客家

发布日期:20-07-01

        深圳市建市前,是广东省的宝安县,此县名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而“深圳”地名则晚出得多,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在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中“圳”是指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因为此地渔村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与深圳村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深圳墟”也应运而生。“墟”是商品交易、流通的集市贸易场所。在“深圳墟”等墟市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海产品、农副产品等物产与生活资料的交易。从“深圳墟”变身为“深圳市”虽然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客家人一直在辛勤劳作、繁荣经济,他们仿佛早就知道众所周知的一个机会终将到来,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深圳镇。1979年3月撤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市政府驻深圳镇。1979年8月撤深圳镇,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来。
       改革开放以前,深圳原住民以客家人为主。据《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创刊号)》(1985:553)和《宝安县志》(1997:779)统计资料,使用龙岗客话的人口约1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6%。当年宝安县政府把大鹏的客家话都归类为大鹏话,所以实际上客家话人口占原居民总人口60%以上。 又据《深圳市志社会风俗卷》(2014:312)统计资料,深圳市19镇1994年统计人口情况显示深圳市原居民中说客家话的人口大约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葵涌、横岗、布吉、平湖8个镇;宝安区的观澜、龙华、石岩3个镇;盐田区的沙头角、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地的大部分自然村。罗湖、福田、南山3个区也有客家方言分布,主要分布在3个区北部大山的南麓。从东部长岭村开始,连接莲塘、西岭下、罗芳、梧桐山(大部分自然村)、大望、水库新村、布心、草埔、泥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西丽(大部分自然村),直到西部的同乐村,形成一条带状分布。
        深圳客家方言分布,不管从东到西为坑梓、 坪山、龙岗、横岗、布吉、龙华、石岩,还是从北到南是观澜、横岗、盐田、横岗都居其中,因此选择位于客方言分布中心的横岗话为深圳客家话的代表,声母17个,韵母40个,声调6个。深圳客语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绝大部分,客家人口占原居民总人口六成以上,主要分布在深圳的中部、东部和北部等占深圳70%左右的地区。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主流交际语是客家话,而且,深圳市刚成立时,仍属客家人占绝对主流的惠阳地区管辖,初期调入的“拓荒牛”也大多数是惠阳地区的客家干部。当时深圳的干部、职工、教师、医生等大多是客家人,许多不是客家人的深圳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客家话。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深圳南岭村和号称天下第一镇的沙头角,其本地人全是深圳客家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最先人均收入过万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历届领导都视察过南岭村。
        “客家人,是第一批深圳人!”,客家人进入深圳始于宋元时期,大量迁入深圳则是在明末清初,南宋时期,客家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到了明朝年间,深圳已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目前,深圳原住和长住着客家人达600万是深圳市最主要的人群,被誉为滨海客家。
        深圳客家自宋元以来在深圳垦殖的800年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且在那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如在深圳的国家级非遗8个当中属于客家文化的就有4个,而非本土文化类的3个,广府文化的1个。属于客家文化非遗的分别有"下沙祭祖习俗"、"沙头角渔灯舞"、"大船坑麒麟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而以传统客家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以现代具有海洋特征的创业创新文化,构成了现代深圳最重要的两大文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深圳历史文化的最大亮点。    
                                                                                                         
  文章作者:谪仙人